close

我的老爹爹(曾祖父),曹明長公生二子;長子,我的親爹爹(祖父),曹禮恭公生五子。次子,曹禮敬公,我的細爹爹(叔祖父)生二子二女。希元滿滿(叔叔),是我細爹爹的滿仔,生於民國八(1919)年,歿於民國八十一(1992)年,享年七十三歲,在讓字輩中排行七。所以,家族裏的長輩們,都暱喚他「滿伢子、滿仔。」我們晚輩更尊稱他七滿滿,堪稱家族中嬌兒。又因遺傳細母矣母也(叔祖母)富富態態,彌勒佛式的體形,更得其母的疼愛。

他雖享家族親人之愛於一身,但他卻生性內斂,自重自持。以字輩命名叫「讓龍」自幼聰慧過人,他豐腴的臉上,總露著和靄智慧的笑容,性情溫厚,尊上禮賢,愛才惜物,提攜後輩不遺餘力。不多言語,言必中肯有物。他喜讀書,飽讀四書五經,和古詩詞,及經典文學,更擅長古詩五言絕句,和七言詩及詩詞歌賦的韻腳文。

曾經常在自立晚報詩友社撰稿賦詩,著有近千首,感懷家國,思親懷鄉的詩集;「離亂心聲集。」也習得一手蒼勁有カ的大中小楷的毛筆字。同儕中有曹夫子之雅稱。七滿滿以讀書人的情懷,感國家之多難,常憂國事之內憂外患,憤慨強鄰之欺淩。由於自幼,即憂國事之不安寧,民不聊生之痛苦,而立報國大志,即長,毅然投筆從戎,考入陸軍官校十六期步兵科,學習文武合一教育,文質彬彬之形態,而有謙謙君子之莊重。

畢業後,隨即效命疆場,先後參加抗日,戡亂諸役。雖然戎馬倥傯,他老還不脫儒家書生本色,誠如他老,多年知友張前輩撰文贊之:「吾愛曹夫子,生今而古心,白頭班定遠,依然一書生。」又「幼讀詩書志廟堂,結髮從軍學定遠,書生壯士一子房。」抗日戰爭勝利後,以為從此國泰民安,所以,他老立意以安良除暴,穩定社稷為首要,因此他老以滿腔的熱誠,又轉入警界服務。以人饑己饑的胸襟,施展為黎民百姓,謀安居樂業的抱負。

誰知天不從人願,民國三十八(1949)年,大陸轉進,中原板蕩。他老固執精神性的理想,和抑強扶弱的勇氣,遭此世局之大變,深覺心力不足,有志難伸,一切現實似乎與他背道而馳,苦悶之餘,深感自己人微力薄,心力交瘁。拜別雙親,拋妻棄子于不顧,而將自己流放,從此浪跡天涯,抑鬱終生,「未報親恩亦負兄。拋妻別子遺長恨」的扼腕長歎了。

七滿滿天賦悲天憫人的胸懷,坦蕩蕩的赤子之心,處事愛人,都有他老的定見。獎勵後進,照顧貧苦學子,以有限的中校退休金,自己節衣縮食,他老常檢拾人丟棄在路邊,斷了骨子的雨傘回來,自己修修整整,變成完好可用的好傘。留著自己用或放在行人道路邊,注明「愛心傘」。方便行路人出門時不及帶雨具,而又剛好遇上一場不期而下的即時雨,就可救人於不被雨淋。諸如此類,化腐朽為神奇,惜物的公德心,多得不勝枚舉,而鄰里也多為傳頌。

如此儉省克己,卻只為幫助多位有志向學,而苦無學費的學子,完成大學教育。他老視錢財為工具,他老常說:「錢用的是地方,錢才能發揮錢的價值。」也常以肩不曾挑過,腳不曾犁過田地的自己,是無用之人,感慨地告知後輩:「不耕田,不種地,死了不可占一席地。我死了,火化後,將那廢物的灰燼(骨灰),灑在我父母的墓上,日夜陪伴他們二老,以盡我在生時的不孝,也不要發訃文打攪人。」在他老以「過時豪」為題的詩中,寫到「過時報廢是吾曹,」可見他老虛懷高潔的情操。而孺慕之情尤見於,他思母之深的詩中:「兒生母難虧庭訓。坐對華筵滿面羞。抱恨終天廢蓼莪。夜夢醒來淚欲傾。」每年母難日,必茹素寡歡,以盡孝思。....(未完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玉老太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